微醺人生 有酒有故事配资网股票配资
请您关注酩阅
曾经的“牛夫人”低度白酒,现在却成了各名酒企争抢的“小甜甜”,白酒巨头纷纷降度,“低度白酒”是新的宝藏,还是新的陷阱?
文、整理:酩阅团队
酩阅原创文章,转载请联系客服:xi910209
酩阅ID:mingyue-cn
近日,一股“低度化”浪潮悄悄席卷了白酒行业:
■ 推出29°的新品“一见倾心”,时隔20年重新做起了29°低度产品; ■ 泸州老窖早已尝到38°国窖1573甜头,28°即将投放,甚至一“低”到底,16°、6°的1573也正在测试; ■ 洋河也将对33.8°“微分子”系列进行产品升级,将在9月集中上市果酒、露酒和低度潮饮等5-6款新品; ■ 水井坊也表示将聚焦38°以下产品开发。 ……
这个时代,把这些巨头都给逼成啥样了…低度白酒、光瓶酒、果酒、演唱会、直播,可劲的在折腾,以前的“大家风范”是顾不上了,架构好的阶梯秩序也濒临崩坏,但也无可厚非,毕竟时势难逆,“我们都在用力的活着”。
在讲低度白酒风潮的形成原因,及其局限性之前,先说结论:低度酒是如今缩量时代下,死马当活马医的临时产物,名企下场是为求业绩增长而“找方向”,并非战略攻克,所谓风潮也是伪风潮,底层逻辑立不住,不可能借此翻热白酒。要做低度化,没必要加上白酒。
低度化的形成原因
时代下行的无奈产物
一、“低度酒”概念突然兴起的背后:媒体同行也得找口饭吃。
迄今为之,并没有任何一家知名酒企,真正严正以待的组建了团队、制定了战略要搞“低度酒”的,上诉说的那些低度化新品开发,也都是自身产品迭代的试探性产物,严格来讲只有38°的1573有成组织架构的在市场投入(38的度数也不在我们今天的低度讨论范畴),其他更多还是玩票性质的试水。
所以,其实是媒体扩大了“低度酒”所谓“风潮”的影响力,当然,各名酒企也确实有往低走的想法,但大多还是走一步看一步,先出产品,再逐步加码。至少在目前,低度白酒的趋势也仅是一个概念上的趋势。
二、“低度化”出现的底层逻辑:与经济同频,从高端回落大众。
这两天有个新闻,五星级酒店也开始了摆摊,10元的黄花鱼,2元的包子,毫无架子相当亲民。如今的形势,几乎所有行业都在下沉市场,白酒更是同频,经济好的时候酱香起,经济差的时候清香起,再差一点的地方,散装酒如鱼得水、如日中天…
低度酒是高高在上名酒企大众化的一道“桥梁”。不做低度酒,就很难顺理成章的降价亲民,毕竟还要一手抓高端消费,一手向下亲民保业绩,就只能用低度重开品类,再顺势落价,既保全了面子,也有机会开拓里子。
三、50年前就曾有低度酒风潮:国家出手依然被市场淘汰。
低度化的核心是“节约粮食”。1955年,国家要求“白酒酒精度逐步降至60度以下”;1972年轻工部试点“55度白酒工艺”;到了70年代中期,国家再呼吁降度,如张弓酒厂在1974年首创38%vol低度白酒;五粮液于1978年在华罗庚教授“统筹法”和“优选法”的指导下,开发出39度产品。
但后来大家也都看到了,市场化之后,低度酒优胜劣汰,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见其身影,白酒主流度数集中在45~55区间。
低度化的局限性
低度化≠低度白酒
一、什么叫低度白酒?不就是加水吗。
和浓、酱、清等香型分类不一样,所谓的“低度化”本质上就是加水稀释,没有什么“科学降度”讲得那么玄乎,大家自己要想降度,加完水放冰箱里冷藏几个小时基本就达到了,不像酱香浓香,你自己轻易是酿不出来的。
没有核心技术支撑,哪有长期发展?连长期保存都成问题,白酒护城河里的保值、面子、收藏等属性基本无法继承。更不提“白酒价值核心”的命题,当白酒度数过低,甚至被包装成“白酒鸡尾酒”“低度蒸馏饮品”,这样稀释的不是白酒度数,更多会让白酒的身份被稀释。
二、没有人愿意系统性的来做,大多还是试水、过度。
“低度化”只是白酒舵手们所寻路径的其中之一,光瓶酒、自营电商产品、圈层酒等等玩法,都是层出不穷,都属于是时代产物,很难形成长期价值。特别是对于知名品牌而言,低度酒做得越好,反而会越损伤品牌的稀缺性、神秘性。
并且,“低度白酒”是一个新式战场,但如若要做战略体系化建设,受众、团队、思维、营销方式几乎得全部重构,前期投入以及沉默成本都无可估量。很多酒企都望而却步,想有效果再加大投入,但没有投入又很难出效果,死循环。
三、低度化≠低度白酒。要做低度,不如放弃白酒。
不反对低度化,甚至非常支持,只是不看好“低度白酒”。火热的“低度化”和尴尬“低度白酒”其实不是一个东西。低度化是果酒、配制酒、鸡尾酒甚至黄酒的战场,低度白酒显得不伦不类…
中国酒的“低度化”其实很成功,简明扼要的为大家展示一些数据:
“80%的年轻人偏好中低度酒”;
“瓶子星球(原江小白)低度新酒饮2024逆势增长30%”;
“日韩市场低度酒品类均有超20%增长”;
“2025年低度酒市场规模将突破740亿元,5年前还不到200亿,远超白酒增速”;
“低度酒销售份额从2022的15%,跃升至2024的25%以上,华东、华北等部分消费市场,低度酒占比已达70%-80%”
低度酒赛道近年来是资本宠儿,上百起融资,2020年以来近百亿投资额,都在加速低度化风潮的形成。
但是火热的“低度化”,却不是属于白酒的战场;就像蛋糕最大的高端餐饮、宴席,也不是果酒、鸡尾酒能混进去的,“才”得配位,白酒不能既要又要还要,不能肉吃了,汤也给别人干完。
低度化的背后,是白酒的困境
需要让市场回到市场
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;时事变迁,令人唏嘘。
以前的名酒企何曾正眼看过低度酒?搞好品质,销售就顺利了大半,如今却需要不断下沉找消费者,以前看不上的低度酒,如今也成了香饽饽。
名酒企还都被套上两条缰绳,一条是“资本”,一条是“民生”。上市酒企所面临的冰冷资本,那可是盯着业绩的死神;另外如茅台这样的,一些承担了一个地区纳税、就业、经济枢纽的大型酒企,可不是你说不发展就不发展了的。
所以,家家有本难念的经,名酒企虽然家境殷实,但有着“必须增长”的紧箍咒,没办法收缩战略纵深,被倒逼着发展,就只能“病急乱投医”,管他乱不乱搞,先搞了再说。就像诗人都在失意的时候出好诗,万一被逼出来一个经典呢?
当然,如果换一种角度来思考,名酒企做低度酒,是有着“广宣传播”的效果兜底的,无论如何,品牌热度有了,比花钱投流做广告划算得多,能卖起来更好,卖不了也不亏。
整体总结一下:
“低度白酒”是这个缩量时代,白酒“求存”发展的又一个陷阱。试水可以,做流量可以,真要大力来搞,就像张飞穿大花袄,强扭的瓜不甜。白酒有自己的战场,不要过度低度化,稳在38度以上可以了,也几乎满足了国际化出海的需求。要做更低度数,不如干脆抛弃白酒的限制,还能更加游刃有余。
毕竟,白酒消费人群并没有结构性改变,如今所谓的“冷”只是相对于中国发展这么多年不正常的“热”,除了高端消费受创,八千亿白酒市场可还稳如泰山。建议名酒企也调整一下心态,降一降增长目标。
不吃草硬跑,身体可是会出问题的…
PREVIOUS ARTICLE
酩见 · 历史好文
PREVIOUS CHARACTERS
酩人 · 往期人物
微醺人生,有酒有故事
酩阅与志趣者同行,投稿、约稿、交流请联系:
me@sungoo-sz.com(小酩同学)
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酩阅整理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进酩阅酒友交流群加微信:xi910209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